银发防诈指南来了:守护银龄消费,乐享安心晚年!
2024-06-13 08:37:04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邵东市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彭月娥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24

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,老年消费市场蓬勃发展,但针对银发群体的诈骗陷阱也层出不穷。数据显示,2023年涉及老年人的消费投诉中,保健品诈骗、投资理财骗局、情感营销陷阱位列前三,超六成老人因“信息差”和“情感需求”落入圈套。本文通过真实案例拆解骗术逻辑,提供“防诈工具箱”,助力银龄一族擦亮双眼,从容消费。

01

银发诈骗“重灾区”  

这些套路专盯老年人


01

保健品骗局:

从“免费体检”到倾家荡产

案例直击:2023年,上海警方破获一起特大保健品诈骗案。犯罪团伙以“健康公益讲座”为名,邀请老人参加“免费体检”,用伪造的检测报告恐吓老人“患癌风险高”,随后推销价值数万元的“抗癌神药”。受害者张阿姨花光积蓄购买后,发现所谓“神药”实为廉价维生素片。

315

骗术揭秘


情感攻势:嘘寒问暖、认干亲,打造“孝顺儿女”人设


权威背书:假专家、假仪器、假报告,制造健康焦虑


饥饿营销:“限时特惠”“最后一盒”,逼迫冲动消费

02

养老投资陷阱:

高回报背后的“血本无归”

案例直击:2024年初,某“养老公寓项目”爆雷,承诺“投资10万,年收益15%+免费入住权”,吸引上千名老人投资。结果公司卷款跑路,老人毕生积蓄化为泡影。

315

骗术关键词


画大饼:虚构养老社区、旅游地产等“实体项目”


熟人拉拢:通过老会员发展下线,利用信任链扩散骗局


合规伪装:假合同、假公章、假资质,迷惑性极强

03

电信诈骗升级版:

AI换脸、伪造身份防不胜防

案例直击:2023年,北京李大爷接到“孙子”视频电话,称“打架被抓需保释金”,因画面声音高度逼真,老人转账20万元后才发现是AI合成诈骗。

315

新型诈骗手段


AI拟声:模仿亲属声音索要“救命钱”


伪造通缉令:冒充公检法要求“资金审查”


虚假中奖:以“领取奖品”为由诱导支付手续费

3.15


守护银发权益

02

银发防诈“四步法”

守住钱袋子的实用技巧

建立“防诈防火墙”:信息核实

陌生电话:挂断后主动回拨官方号码确认(诈骗电话多为虚拟号,无法回拨)

转账要求:通过子女、社区民警或银行工作人员三方核实

扫码领奖:警惕“来路不明”的二维码,可能暗藏木马病毒


练就“反诈金钟罩”:消费原则

三不原则:不轻信“免费福利”、不透露个人信息、不匆忙做决定

延迟支付:大额消费前强制“冷静24小时”,与家人协商

凭证留存:保留合同、收据、聊天记录,关键内容要求手写备注


活用“科技武器”:智能工具

手机设置:开通“骚扰拦截”功能(移动:发送KTFSR至10086;联通:开通“沃安全”)

支付保护:关闭小额免密支付,设定每日转账限额

反诈APP:下载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,开启预警功能


筑牢“情感防线”:家人共防

多聊家常:子女定期分享新型骗局案例,用故事代替说教

角色扮演:模拟诈骗场景,帮助老人提升应变能力

给予安全感:明确告知“天塌了有子女兜底”,遇事先沟通不自责

03

维权指南

被骗后如何快速止损?

1. 紧急止损“黄金三招”

· 立即报警:拨打110并提供转账账号、通话记录,警方可紧急冻结账户

· 银行申诉:通过柜台或客服申请“争议交易处理”,部分资金可追回

· 平台举报:微信/支付宝举报欺诈交易,阻止骗子继续行骗

2. 证据收集清单

· 交易凭证:转账记录、合同、收据、快递单

·沟通记录:通话录音、短信、微信聊天截图(需保存原始载体)

· 人员信息:推销员姓名、公司地址、宣传资料

3. 维权渠道一览

· 消费者协会:拨打12315热线或通过“全国12315平台”小程序在线投诉

· 法律途径:法律援助热线12348,对诈骗金额超5000元的案件可提起刑事诉讼

· 媒体曝光:通过地方电视台、报纸民生栏目发声,形成舆论压力

04

社会共治

让银龄消费更温暖

2024年3月,国务院发布《加强老年人消费权益保护专项行动方案》,要求严打养老诈骗、完善消费护航机制。社会各界正在行动:

社区:开设“银发反诈课堂”,邀请民警以案说法

银行:设立“老年人服务专窗”,对大额转账多问一句、多劝一次

科技企业:开发“长辈模式”APP,自动过滤高风险链接

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守护银发群体的消费安全,需要个人警觉、家庭关爱与社会协同。值此3·15之际,愿每位长者都能练就“火眼金睛”,避开消费陷阱;更盼全社会织密“防护网”,让“银龄经济”在阳光下温暖生长。


责编:彭月娥

来源:邵东市融媒体中心

邵东新闻
时政热点
邵东便民
视频新闻2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